首页 > 吉农新闻 > 正文

国家教学成果奖项目展示:地方农业院校“双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9-10-12 教务处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点击:[]


编者按:2018年底,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申报的由陈光教授主持的项目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次获奖,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对教育教学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坚守;得益于学校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激励和推动;更是对我校始终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嘉奖,以及对我校多年来凝聚教育共识、深化教学改革的充分肯定。现对学校教学成果进行展示,以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助推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推进学校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

【成果负责人】

吉林农业大学 教授

【成果简介】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党中央连续15年将一号文件聚焦于“三农”,基于此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2010年,经学校研究,决定实施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在《吉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方案》指导下,确立了以系统化、精准化“双化”理念为指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了以《地方农业院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代表,以17个省级课题和8个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支撑的项目研究与实践。

本成果构建了“双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概括为“25351”:“2”即“双化”(系统化、精准化)实践育人理念;“5”即“五位一体”实践课程体系;“3”即“三联动式”实践教学师资;“5”即五个实践教学平台;“1”即一个精准化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双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实践教学内容的优质多元,实践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实践教学评价的科学规范,形成了农业院校一年四季不断线、大学四年不断档的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双化”体系解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基于国家要求、学校职能、实践教学问题,构建“双化”实践教学体系。

系统化。同一实践育人理念下,从培养什么人、什么能力,实践什么内容,怎么实践、管理、保障、评价方面展开。

精准化。精准把脉问题,精准定位目标,精准构建体系,精准评估效果,精准提升质量。

2.“五位一体”课程解决课程资源与学生素质提升不匹配问题。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以知识传授、实习实验、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在线开放为重点的“五位一体”实践课程:

一课堂以理想信念、前沿追踪、科技创新为主;二课堂以实验实习、校外实训、社会实践为主;三课堂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科技创新为主;四课堂以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实践拓展为主;五课堂以在线教育、翻转课堂、智慧空间为主。

3.“三联动式”师资解决实践师资薄弱问题。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实现学生实践教学全覆盖,拓展学生行业前沿视野,打造“三联动式”实践师资:

研究创新型以高端人才为主的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懂科技创新型校内师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技能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上得了山、下得了田、吃得了苦、流得了汗技能型校内师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企业协作型以行业龙头企业家为主的了解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的校外师资,增强学生对企业认知和归属感。

4.“五平台”解决资源匮乏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设计、科研意识、团队合作、创新创业能力,将学生能力训练划分为不同阶段并连续起来,构建实践教学五平台:

实践课程平台包括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引领的现代化实验室232个;以国家级科普教育菌菜基地和植物生产类基地为特色的实践基地500公顷。

社会实践平台包括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引领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84个。

科研训练平台包括以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科研训练平台51个。

学科竞赛平台包括以国家级大创项目和竞赛为载体的双创活动30个。

创新创业平台包括以提高学生“双创”能力为目标的校内与校外相互融合的“6+6”网状双创平台,“1+N”双园驱动模式成为吉农特色。

5.“一个监控机制”解决实践教学评价缺失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实验、实习、竞赛、论文等进行精准化管理,依托领导、督导组、教师三级队伍,采取专业评估、专项检查、专项听课等措施,开展期初、期中、期末综合评价,进行结果分析、反馈,建立精准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创新之处】

1.提出系统化、精准化实践育人理念。学校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和认识,形成系统化、精准化的“双化”实践育人理念,统一指导实践育人工作,统领规划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整合集约教学资源,构建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一体化的“双化”育人框架。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由松散向紧凑转变,实践教学资源由粗放向精准集约转变,实践教学平台由封闭向精准开放转变,实践教学过程由间断向精准连续转变,实践教学师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实践教学监控由评价缺失向形成性评价转变,构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结构完整的系统整体。

2.构建系统化、精准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农村发展、面向国际竞争、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推广人才的农业现代化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实践中,构建了“双化”实践教学体系,精准定位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精准评估实践教学效果,精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了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机制等目标,人才培养效果更符合对“三农”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现代化人才打牢基石。

3.构建系统化、精准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不断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强化质量保障措施、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精准把脉实践教学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对实验、实习、大学生竞赛、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精准化管理、精准化指导、精准化评价、精准化监控。质量保障的关注点由对课堂教学和实习、实验课程质量的监控,扩展到教学条件设施的保障、教学建设改革的实施、学习结果的关注和信息反馈的改进等方面,力图实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对话,有力确保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效果显著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三年来,获得各种奖项844项,其中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49项,省市级奖项793项。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省长奖”;产出科技成果277项,发表SCIEI论文41篇,重点和核心期刊论文90篇,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61项;48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00余人,5人被评为吉林省十大创业先锋。

社会及毕业生给予高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满意度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59%。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本科生就业率在95%左右,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研究生考取率连年提升。在对5届毕业生实践培养满意度调查中,就业专业对口率62.26%,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0%。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高校50强、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学生受益面广,成果丰硕

实验室建设:建成1.8万平方米科技创新中心,涵盖6个学院32个专业,年均受益学生约12000人。基地建设:建成500公顷现代化植物生产类基地,涵盖植物生产类5个学院23个专业,年均受益学生约10000人。创新创业园建设:建成了1100余平方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1500余平方米二级学院创业园,涵盖全校12个学院62个专业,年均学生受益约5000人。课程建设:建成实践素质拓展课40余门,在线开放课程6门,选课学生17500人次,总学时9500学时。学校获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9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6个;精品课程国家级4门、省级4门。发表论文55篇,出版教改专著、教材12部,获奖励与荣誉20项。

3.学校引起高度关注,辐射面广

学校积极进行宣传和推广,受到社会、高校、团体和群众的高度认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组,到校考察调研实践育人工作;延边州、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政府部门和学校到校调研学习实践育人模式;多次召开全省高校实践育人主题推介会,推介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吉林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对于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和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给予深度关注和广泛宣传报道。

上一条:喜讯:我校新增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下一条:我校举行“吉农行”校园开放日暨龙井市第三中学赴吉林农业大学参观体验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