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吉农 > 正文

吉林日报刊发校长冯江,园艺学院教授姚方杰在吉林省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摘录

2018-05-31 党委宣传部 责编 陆雯雯   责任编辑: 点击:[]



    530日,吉林日报在《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祝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吉林省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发言摘录》中,刊发了省科协副主席、我校校长冯江题为《超常规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发言摘录和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我校教授姚方杰题为《用小木耳作扶贫大文章》的发言摘录。

 

超常规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冯江

           

冯江:人才强,则学校强。在吉林农业大学70年的办学历程中,高水平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主要实施了五突破五提升的超常规举措,全面提升人才工作成效。        

一是突破资金支持力度,提升人才工作保障水平。我校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工作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的重点,连续两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校内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        

二是突破管理服务体制,提升外引内培工作水平。我校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优秀博士和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2017年,我校成功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王英平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为中药学学科成功获批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和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奠定了基础。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孙文献教授,成为2017年吉林省省属高校唯一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三是突破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人才队伍能力水平。我校改革人才评价观念、建立分类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拉动了人才队伍的能力提升。学术论文被SCIEICSSCI等国际论文检索系统收录数量大幅攀升。年到位科研经费突破1.8亿元,单个项目经费达2651万元,科研成果获奖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的前列。        

四是突破收入分配制度,提升高层次人才待遇水平。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破除重职称、重资历的分配弊端。积极建立与人才贡献和业绩水平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获得一流报酬,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兴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是突破基础条件瓶颈,提升人才队伍干事兴业水平。近几年,我校围绕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投入2亿元资金,建设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的平台75个。学校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达到9个。成功获批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用小木耳作扶贫大文章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姚方杰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才能够把大国变成强国,对此,我的感受特别深。食用菌是个小产业,我们一直说中国是食用菌大国,但不是食用菌强国。我们的产量是世界第一,并且遥遥领先,但是我们的科技力量不行,人才不行,品种也不行。创新要依靠人才,我们是老师,我们要创新,又要培养人才,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我们团队主要是做遗传组合栽培的,食用菌原来是小产业,尤其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之后,食用菌产业发展速度特别快,已经上升到了继粮棉油果菜之后比较大的产业了。而且由于它品种特别多,栽培方式多样,所以在精准扶贫上,在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22个省,都拿食用菌来精准扶贫。        

我们是研究食用菌的,食用菌主要是农民生产的,农民认为实在干不了别的才种食用菌,认为很简单,和种地一样,其实不一样。我们就从头做起,在推广、示范、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是看天看地看人,选种选技。        

因为各地的气候条件各异,我们要看当地的气候条件,看当地的消费习惯,看当地的生产水平,而且要看扶助的这个人的身体状况。比如他只是缺资金,但是身体很好,那我们就给他搞技术比较复杂的品种;如果他身体不好,那就由黑木耳的龙头企业给他育好苗,他负责收木耳就可以了。        

精准扶贫,对于政府来说,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作为我们科研工作者除了看天看地看人,选种选技之外,我们最重要的是标准扶贫,没有标准的话,执行的程度都不一样。我们团队今年搞了一个国家标准,两个行业标准,三个地方标准。我们要给农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这样的话对今后的扶贫和产业的升级都非常重要。        

(来源:吉林日报)        

           

上一条: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对我校办学治校成就进行报道——首期播出《情注黑土四十年》              下一条:新华网报道我校“结对扶贫”工作    【关闭】